首页 资讯 正文

肥城:“跨村联建”激活共富一池春水

体育正文 91 0

肥城:“跨村联建”激活共富一池春水

肥城:“跨村联建”激活共富一池春水

眼下,肥城老城街道君邑荷塘片区的油桃已经进入成熟期,一株株油桃树挂满红艳果实,村民(cūnmín)在棚内(péngnèi)进行采摘。 “60亩地的大棚油桃目前已进入成熟期(chéngshúqī),今年油桃亩产至少2000斤,出口韩国订单已经接满了(le),预计给村集体增收30万元。”老城街道大石关村党支部书记孙文远说(shuō)。 这番喜人(xǐrén)景象背后(bèihòu),正是当地推行的跨村联建机制结出的硕果。将原本散落的山村用(yòng)党组织纽带串联成“发展共同体”,让土地、产业与人的潜能充分释放。 “单打独斗干(gàn)不成大产业”,这是老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乔岩常挂在嘴边的话。面对山区村(cūn)产业弱、资源散的现实,老城街道将10个位置相邻的村庄划为(wèi)“君邑荷塘”和“康王之(kāngwángzhī)源”两大联建片区,把700亩高标准农田与3594亩坡耕地统筹规划。李庄村与大石铺等(děng)四村打破行政界限,携手创建(chuàngjiàn)区域品牌。如今连片的樱桃园、油蟠桃采摘园不仅带来实打实的收益,更形成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风景线。 如果说老城街道的(de)实践是(shì)(shì)“向土地要效益”,那么安驾(ānjià)庄镇则是“向土地要未来”的革新。走进安驾庄镇颜子跨村联建示范片区,从高空俯瞰通村路,宽阔笔直的道路两旁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沃野良田。谁曾想到,这里曾是以零碎地、坑洼地闻名的“落后村”。 “土地不仅分散、零碎,还(hái)起伏不平,最高和(hé)最低的地块相差达80公分,光指望(zhǐwàng)老百姓自己种那一亩三分地,能挣几个钱。”回忆起多年前村里的贫穷,朱家颜子村党支部书记杜均涛说。 在安驾庄镇(zhuāngzhèn),五个颜子村的困境具有共性。田块分散,加上交通不便、水源较少(shǎo),过去小家小户“单打独斗”的种田方式难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。集体经营“一块田”,化零为整,这一(zhèyī)举措不仅解决(jiějué)了土地碎片(suìpiàn)化问题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,更为机械化、智能化种植创造了条件。 “一块田”作为(zuòwéi)颜子(yánzi)片区(piànqū)成立的基础、发展(fāzhǎn)的核心,已建成镇域第一个“千亩方”,发展高标准农田4700亩,打造水肥一体化(yītǐhuà)500亩,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900亩。截至目前,颜子片区共有集体经营“一块田”面积1283亩,占片区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,减垄增地溢出土地110余亩。颜子片区各村通过抱团发展,片区内“一块田”管理更好了、效益(xiàoyì)增加了,实现了提质扩面。 在仪阳街道中心社区,跨村联建(liánjiàn)的笔触绘(huì)就了更令人惊叹的蜕变画卷。新建的居民楼鳞次栉比,文体广场孩童嬉戏,这里原是(yuánshì)西鲍、石坊等四个落后山村的整合区。 “过去(guòqù)村民办事要在四个村委间跑断腿,现在‘全通岗’五分钟搞定。”联合(liánhé)党委副书记姚晓彤谈起变化如数家珍。但变化远不止生活便利,联合党委将四村的(de)荒山资源整合建起甘薯育苗基地,通过“三入股三管理三保障”模式(móshì)与省农科院深度合作,订单农业保底价包销让(ràng)收益更稳。 资源整合的智慧,更体现在(zài)破解“散而不强”的产业困局上。四个村过去各自发展的育苗基地不过百亩(mǔ),跨村联建后整体提升至300亩规模,采用微喷带精准灌溉、智能(zhìnéng)温控等技术,亩均收益(shōuyì)稳定在万元水平。 这些生动实践背后,都跳动(tiàodòng)着“组织动能”的强劲脉搏。每个跨村联建片区都建立起“联合党委+村党组织”的多级架构,像精密(jīngmì)齿轮般咬合运转。这场从组织破冰到产业突围的改革实践,正在肥城大地上谱写(pǔxiě)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(piānzhāng)。 (大众新闻记者(xīnwénjìzhě)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宋明志) (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(xīnwén)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(tóugǎo),提供线索,包括文字、照片、短(duǎn)视频,文字投稿务必(wùbì)配上照片、短视频。泰安新闻素材(sùcái)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@126.com,热线电话:05388011909。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、手机,以便进一步联系。)
肥城:“跨村联建”激活共富一池春水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