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们,在科技小院试验变“粪”成“宝”
她们,在科技小院试验变“粪”成“宝”
她们,在科技小院试验变“粪”成“宝”
4月22日(rì),曲周(qūzhōu)绿色低碳科技小院师生进行堆肥试验。河北日报记者孙青摄
4月22日,是曲周绿色低碳科技小院师生(shīshēng)做堆肥试验的日子。
一大早,骑上(qíshàng)电动三轮车,带上各种仪器设备,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副教授李扬阳和(hé)4名研究生从南里岳镇顺义村出发了。
20公里路(lù),约40分钟,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到了。
实验站(shíyànzhàn)小院里鸟语花香。一路开进实验站最深处(zuìshēnchù),远远看到空地上有七八个钢丝网框,浓烈的粪便味扑面而来。
“看(kàn),这就是我们进行(jìnxíng)粪便转化有机肥试验的罐体。把鸡粪、牛粪和小麦、玉米秸秆混合,加入不同的添加剂(tiānjiājì),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发酵,再检测哪种搭配转化效果最好。”李扬阳介绍。
说话间,中国农业大学(zhōngguónóngyèdàxué)2024级研究生安楠(ānnán)和吴冰言已经戴好手套、口罩,拿着温度探针,插进堆肥罐体,分上、中、下三层分别测量和记录(jìlù)堆体温度。
“今天(jīntiān)室温:22℃;堆肥罐体T1,上层温度53.6℃、中层(zhōngcéng)54.9℃、下层26.1℃……”
测完温度,还要检测罐体内氧气、二氧化碳(èryǎnghuàtàn)等气体指数,然后(ránhòu)把堆体里的气体抽到气袋里,采样带回去进行数据分析。
所有数据(shùjù)测完,大约需要半天时间。每隔几天,堆肥试验要进行一次(yīcì)。
“我们的(de)试验,是针对南里(nánlǐ)岳镇蛋鸡养殖特色产业开展的。”李扬阳告诉记者,南里岳镇有380余户养殖户,养着700余万(yúwàn)羽蛋鸡,粪污产量巨大,并且鸡粪管理粗放,周边村镇常年被臭味笼罩。
去年,经过深入走访调研,李扬阳团队提出,以(yǐ)蛋鸡鸡粪(jīfèn)为主要研究对象,以当地常见的秸秆为辅料开展堆肥试验,制作(zhìzuò)出与商品有机肥质量相当的有机肥料。
“我们的(de)(de)堆肥车都是定制的,带轮(dàilún),在田间地头就能制肥。市面上销售的有机肥一吨卖四五百块钱,我们希望能把价格降低一半。”李扬阳说。
除了李扬阳,还有1名博士研究生和6名硕士(shuòshì)研究生驻扎在曲周绿色低碳科技小院(xiǎoyuàn),全都是女生。
“我们小院的女生特别能吃苦,特别正(zhèng)能量。”李扬阳骄傲地说。
因为小院周边都(dōu)是养殖户,刚进(gāngjìn)小院时,每天凌晨4点,鸡叫声准时响起,大家都叫苦不迭。
但没过多久,学生们就适应了,听着鸡叫也(yě)能睡好。
“这里臭味大,招苍蝇,夏天在厨房做饭,门窗都得关着。做饭时,点上一根熏香(xiāng),等香着完(wán)了,地上一层苍蝇。”说起小院生活,安楠的感觉是(shì)苦中作乐,“我们来曲周搞科研是造福周边百姓的,不是来享福(xiǎngfú)的。”
4月4日,堆肥试验开始那天,为了让粪便(fènbiàn)和秸秆一层层充分混合,吴冰言主动跳进罐里,边踩(cǎi)边压。忙了整整一天回到小院,她的头发、指甲里满是粪污。看到这一幕,她跟大家开玩笑(kāiwánxiào)说自己是“粪”斗(dòu)女孩。
“目前堆肥试验进展顺利,下一季种玉米时就能(néng)用上(shàng)我们自制的(de)有机肥。”李扬阳说,她们希望这些在粪堆上搞(gǎo)出来的科研成果,不仅能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,还能为种植业提供养分高效、成本低廉的有机肥,助力当地蛋鸡产业链实现绿色高值转型。
4月22日,在堆肥(duīféi)试验现场,记者还见到了在中非科技(kējì)小院班就读的赞比亚留学生马奇。
“在我的家乡,土地贫瘠,肥料价格很贵。在李扬阳老师指导下,我开展了粪水(shuǐ)还田试验,用秸秆和不同(bùtóng)比例的鸡粪水混合(hùnhé),再加入除臭菌剂等,让(ràng)它们在田间地头快速腐解,用来替代一部分底肥。”马奇说,在曲周,他的学习和试验收获很大,他有信心让这些成果帮助更(gèng)多家乡农民。(河北日报记者 刘荣荣 孙青)
关注河北日报,了解更多(duō)权威资讯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